7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暑期实践研修班的学员来到贵州省博物馆继续开展实践研修。它占地面积708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450平方米,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贵州博物馆藏品极为丰富,收藏有藏品8万余件,展示贵州重要民族文物、贵州古生物化石、旧石器时代出土文物、反映地方历史人文和文化多样性等各类特色藏品。采用文物、图片、模型、复原场景和影像资料相结合的手法,运用现代展示手段,塑造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现代陈列展示空间。
走进大门,一座璀璨夺目的微型特色建筑-千户苗寨首先引入眼帘,将我们从现实拉入历史,历史的画卷就此徐徐展开,让我们领略到这片土地上的深厚底蕴。研修学员们沉浸式参观体验了六大展览区域。
第一部分,洞天岁月,星光闪耀—史前时期。距今30万年左右,已有古人类活动于贵州这块热土,他们谋求生存,探索未知,在适应与挑战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距今1万年左右,古人类便开始生产技术革新,通过磨制石器、发明陶器等,在交流与互鉴中形成异彩纷呈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黔山贵水为石器时代的人类栖居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第二部分,青铜之光,华夏一脉—先秦时期。这一时期,贵州先民以江河为重要通道,同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湖平原和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青铜文化。“濮人”“牂牁”“黔”等与贵州相关的记载见诸史籍,贵州地域开始融入华夏历史记忆。
第三部分,郡国并治,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此时,中央王朝加强了对云贵高原的经略,秦开“五尺道”,西汉武帝时凿“南夷道”,设置夜郎县,夜郎纳入中央王朝统治,贵州地区逐步进入“郡国并治”时代,开启了文化发展和多族共融的新局面。西汉末,夜郎国灭;东汉初年,牂柯大姓“保境为汉”;魏晋以降。中央王朝对南中地区的控制逐渐减弱,出现“七郡斗绝,晋弱夷强”的格局。
第四部分,兼容并包,因俗而治—隋唐至宋元。南北朝分裂局面结束后,隋于近贵州境设牂州,并置南宁州总管府经略西南。唐重“开南中”,设羁縻州和经制州。宋代经制州、羁縻州、诸番并存。元代设立土司制度,对贵州的治理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政治上因俗而治,多制并存,文化中兼容并包,五彩缤纷。
第五部分,国之战略,设省而治—明代贵州。明代,对贵州的历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王朝为经营西南,维护边疆稳定,与永乐11年(1413),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标志着贵州正式成为全国第13个行省,强化了国家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建省后,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得到较大发展,科举人才辈出,缩小了与内地的差距。特别是“阳明心学”发端贵州,形成独树一帜的黔中王学。
第六部分,黔境定格,社会开新—清代贵州。清代是贵州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调整了贵州省域,开展“改土归流”,设置“新疆六厅”;经济上引入新品,疏浚商道,近现代工业萌芽,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上,多族共融,人文蔚起,英才辈出。晚清社会风云激荡,贵州儿女行不甘后,纷纷投身救亡图存的浪潮。大汉贵州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终结,开启了当时贵州的社会新篇章。
讲解员用细腻的声音,将贵州省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通过对贵州较有优势的史前文物和标本,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考古成果,有一定知名度的夜郎等不同历史时代的文物,以及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贵州少数民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为现场学员们备上一份科学文化审美大餐。而精美的苗族银饰、独特的侗族鼓楼等一系列展品则让我们领略到了贵州文化的独特魅力。学员们听得如醉如痴,体会到贵州省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历史地位,深切领悟党中央大力发展贵州、决战脱贫攻坚和推进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英明决策。通过认真听讲、仔细观展,学员在历史的长廊中徘徊,犹如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直到讲解员用结束语把我们的思绪拉回现实,意犹未尽的感觉油然而生,一次心灵洗涤戛然而止。
当天下午,学员们来到古老而神秘的青岩古镇。青岩古镇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古为屯田驻兵之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在青岩古镇不仅能够欣赏到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还能找寻到它独特的历史文化。
学员们陆续参观了近代史上震惊中外的青岩教案遗址、贵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赵以炯故居、红军长征作战指挥部等。青岩城墙保存完好,四座城门坚固依旧,又远离抗战前线,因此也成为最佳避难点之一。抗日战争期间曾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等都曾经在青岩住过。在青岩古镇,学员们充分感受到了贵阳的历史积淀和革命传统。
(撰稿:童心刚 周军锋 审核:沈嘉仪 林忠心)